第(2/3)页 下午,局纪检组果然派了两位同志来找陈锋谈话,态度很客气,主要是例行核实匿名信反映的问题。陈锋坦然应对,将试点项目的立项、审批、经费使用、施工管理等环节的材料准备得一应俱全,清晰明了。对于生活作风问题,他只简单回了句“组织可以随时调查”,便不再多言。 两位纪检同志看了看材料,问了几个问题,心里基本有数了。这种针对业务骨干的匿名诬告,他们见得多了。临走时,一位年长些的同志还安慰了陈锋两句:“陈处长,不要有思想负担。干工作,尤其是改革创新的工作,难免会触动个别人。组织上会明辨是非的。” 送走纪检同志,陈锋知道,这一关算是过了。但这种被人背后捅刀子的感觉,让他意识到,不能总是被动接招。是时候给那些跳得太欢的人一点真正的教训了。目标,直指吴副处长。 要动一个副处长,光靠处里的小矛盾不够,必须有够分量的由头。陈锋开始有意无意地留意吴副处长分管领域的工作,特别是涉及较大资金往来的设备采购和更新项目。 机会很快来了。局里批复了一笔用于更换一批老旧机车配件的专项资金,由设备处负责采购。这批配件技术标准要求高,金额不小。按照程序,需要成立采购小组,进行供应商筛选和谈判。 吴副处长自然是采购小组的组长,陈锋和另一位副处长老谢是副组长。在小组第一次会议上,吴副处长就提出倾向性意见,建议重点考虑“长期合作、信誉良好”的北方机械厂(正是之前出过问题闸瓦的新兴机械厂的关联企业),并暗示这家厂“上面有人打招呼”。 陈锋当即表示反对:“采购必须严格按技术标准和招标程序来。北方机械厂的产品,上次闸瓦事件已经暴露出质量问题。我们不能因为‘打招呼’就忽视风险。我建议扩大筛选范围,至少引入三家以上符合条件的供应商进行比选。” 老谢一如既往地不表态。吴副处长很不高兴,但陈锋的理由冠冕堂皇,他无法强行否决,只好同意进行比选,但明显对北方机械厂格外关照。 陈锋不动声色,暗中让孙伟(以其个人名义,避免打草惊蛇)通过技术处的渠道,详细了解了几家潜在供应商的背景和近期产品质量口碑。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,一家南方的红星机械厂虽然规模不如北方厂大,但技术扎实,产品质量稳定,价格也更合理。 在后续的技术论证会上,陈锋有意引导专家重点讨论了配件的关键技术参数和可靠性要求,并将几家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匿名对比。结果,红星厂的技术方案明显更优。连几位被吴副处长打过招呼的专家,在专业技术面前也不好睁眼说瞎话。 吴副处长脸色越来越难看。他试图强调北方厂的“综合实力”和“合作关系”,但陈锋紧紧抓住技术指标和采购性价比不放,老谢也难得地附和了几句“质量优先”。最终,采购小组形成的初步意见倾向于红星机械厂。 吴副处长不肯签字,说要“再研究”。项目暂时搁置。 第(2/3)页